涟源龙塘镇新石桥村,一栋青瓦土墙的农舍里,堂屋正中悬挂着开国上将李聚奎亲手抄写的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释文。工整的字迹背后,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坚守,也是红色家风的代代传承。
1928年,在平江起义的枪声中,李聚奎投身革命,随部队奔赴井冈山。黄洋界的寒风里,他与战士们同吃红米饭、共饮南瓜汤,竹筒当碗,稻草作褥。一次反“会剿”战斗,他率连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,粮绝时带战士挖野菜,却把最后一把炒面留给伤员。
长征路上,他的草鞋磨破十多双,战马始终让给伤员。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后,他孤身行乞千里寻党,讨饭棍不离手,指北针藏怀中,历经48天生死考验回到延安。后来,他常对子女讲这段经历: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是要拿命去拼的!”
新中国成立后,李聚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、石油工业部部长、总后勤部政委等职。抗美援朝战场上,他创新将炒面作为野战食品,组织“打不断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”,保障前线补给。调任石油工业部后,他脱下军装换工装,带队在玉门油田攻克难关,在克拉玛依竖起第一口油井,为甩掉“贫油国”帽子奠基。毛泽东赞他能文能武,是个将才。
展开剩余55%1958年补授上将军衔时,他主动要求“就低不就高”,婉拒特殊待遇。在总后勤部,他制定《后勤工作条例》,将“为兵服务”写入章程,自己却住普通营房,坐老旧吉普车。这份“功高不自傲,位尊不逾矩”的品格,成了家人心中的标杆。
李聚奎对子女的严格近乎“苛刻”。其子李贤书、李鉴书一生务农,从未因父亲的地位受到特殊照顾。1962年,李鉴书军校毕业本可留在城里,却被父亲“赶”回涟源老家种地。有人不平,他说:“种地也是为人民服务,革命工作不分高低。”
在京的五个子女同样受严教。李聚奎定下规矩:“公车是公家的,家人私事绝不能用。”一次,女儿李卫雨生病,警卫员想派车,他坚决制止,亲自背女儿步行两公里去医院。1986年,工作人员提议让营房部门做木凳,他却带大家捡旧木板亲手制作,边做边说:“艰苦奋斗不是口号,要落到点滴。”
1984年12月31日,80岁生日当天,李聚奎在笔记本上写下三句话:“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,我也决不以权谋私;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,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;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,我也决不止步不前。”这既是自勉,更是留给子孙的家训。
1995年6月,病重的李聚奎将五份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手抄本递到子女手中:“这是我留给你们的唯一遗产。”其子李生雨回忆,父亲遗物中,衣物补丁摞补丁,存款仅8000元,却全捐给了家乡教育。
李聚奎的长孙李民主至今仍记得,1989年赴京求学时,爷爷的叮嘱:“有毒的东西不能吃,违法的事情不能做。”这句话被他写在日记本扉页,伴随他一路成长成才。
在涟源老家,将军后裔或务农或从医或执教,无一人借其影响力谋私,将军的红色精神仍在代代传承。
中国纪检监察报|来源
发布于:北京市什么是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